今年1~6月份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同比大幅减少,钢铁行业的矛盾也更加突出,产业链上的利益不均衡,成本仍然偏高,企业诚信下降,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,产品陷入低成本误区。 虽然请求政府救助钢铁的呼声不小,但个人不主张国家救钢铁,应该坚持市场淘汰的原则,减少行政监管。政府该做的事是坚持市场自我调节的发展模式,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,但要为钢铁生产经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,我们既不能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合理发展,更不能纵容了民营企业的无序发展。同时,不能让外资企业享受特殊政策发展。 具体地说,首先,要尽快建立一个公开的监督体系,充分暴露行业发展中的不规范行为,并对发现的问题严加查处;其次,要尽快建立诚信合作体系,包括厂商之间的诚信,厂商银之间的诚信,比如只对符合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给予信贷;还有,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应用,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,比如加快修订《混凝土用钢产品标准(GB1499)》、船舶用钢标准等;最后,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。 而对于钢铁企业来说,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要跟上。当前一些企业不顾市场需求,一方面,盲目安排生产,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部分卖不出去,只好强卖给代理商,实在没有办法就自己做库存,增加了财务费用;另一方面,被动生产,由于盲目采购原料,一旦原料跌价,只好加速消化原料库存,导致价格跌时还要加速生产。所以钢铁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原料采购和生产,按需组织生产、采购原料。 坚持以盈利为目标的成本核算制;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,及时预判钢材价格走势,并制订原料的采购计划,不能一边钢材降价,一边还买高价原料。同时企业还要积极降低工序成本,在节能降耗上下工夫;坚持效率优先的协同发展模式。企业除了要夯实基础管理,提高各工序的协同作业外,还要通过加强服务与沟通,强化与上下游的协同发展。 上海钢联资讯总编 汪建华
|